消金同质化成行业性顽疾?破局还得看“七字诀
已有人阅读此文 - -
可得性的阶段,能获得额度就已经很开心,还没到对产品体验“指手画脚”的阶段。君不见,很多所谓的消费金融产品,年化收益率100%或50%以上,照样有很多人愿意买单。,但,看得见未来的人,才能走的更远。整体层面同质化红海的到来还有段时间,但局部市场或局部客群的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,尤其是大家都看重的优质客群。,信用卡持卡群体是典型的代表,他们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,每个人都有N家银行的信用卡,所有的互金巨头都抢着给他们授信额度,去任何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都是秒批。这个群体有多大呢,截止2015年末,有央行征信信贷记录的人数达到3.8亿人;截止2016年末,全国在用信用卡数量4.65亿张,人均持卡0.31张。,面对这个优质群体,破局同质化便成为战略性布局,毕竟,失去了这类优质客群,任何消费金融业务都不可能做大。,消费金融的传统“三板斧”,当前市场是怎么做的呢?基本上是三板斧。,一是基于场景。消费金融是典型的场景化金融,基于对场景的把控变相实现对消费金融产品的“垄断”行为成为可能。淘宝、苏宁等电商平台,背后的花呗、任性付都是这个路子。其他基于家装、教育、旅游、租房等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也是这个路子,只不过是与第三方场景合作,并不能做到独占罢了。,二是基于费率。现金贷类产品脱离了消费场景本身的壁垒保护,各个产品只能赤膊上阵,此时最好的竞争武器便是费率,此外,还款的灵活性也是一个考虑因素,但还款方式之所以重要,也是因为提前还款可能带来的违约金问题。从费率水平上看,基本上银行的现金贷(非信用卡项下)最低,巨头的消费金融产品和银行信用卡次之,P2P和分
期公司通常收费最高,舆论对于“高利贷”指责,基本上便是针对此类产品。,三是基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。之所以把体验放在第三位,一方面如上文所说,既然最后拿到的钱都是无差异的,基于拿钱过程的用户体验差异,影响便没有那么大;另外一方面,就目前的申请体验看,除了银行还有部分产品需要线下申请外,大家基本实现了线上自助申请,用户体验的流程差异的确不大。,就用户体验而言,实行预授信额度策略的巨头们无疑占据上风,在存量客户中筛选,提前做足风控,白名单内的客户只需进行实名认证便可提款;而实行用户申请策略,尤其是内嵌在消费过程中临时申请的消费金融产品,由于需要进行实时风控,用户需要额外提供一些证明材料,体验上便略逊一筹。,不过,在笔者看来,上面的三板斧并不是基于“差异化”策略的有意为之,更多地只是一种附带效果。,比如场景,很多企业不过是有什么场景便做什么场景,想的并不是差异化;比如费率,更多地不过是基于覆盖成本的需要,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化100%以上的高息产品,更是短视的一锤子买卖,甚至都称不上策略;再比如申请流程,也不过是在注重基本风控的前提下,互联网企业注重产品体验的惯性使然。,破局同质化,消费金融版的“七字诀”,当务之急,便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已经到来且愈演愈烈的产品同质化难题,不打无准备之仗。,关于小米的快速崛起,雷军曾总结了经典的七字诀,“专注极致口碑快”。只是,这两年风停了、猪死了,七字诀便也没人提了。,其实,七字诀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型企业快速崛起的口诀指南,现下并未过时。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还在,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并未发生大的变化。反思很多所谓互联网思维创业企业的失败,恰恰是没有做到这七个字。对于消费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突围,笔者认为,只要稍微修改一下,七字诀仍是适用的,便是“ 生态低息口碑快”。,所谓生态,便是要强调多元化服务,产品线集体作战,而非靠消费金融产品本身取胜。,低息,指的是一个相对低息的区间,不是“价格战”层面的一味降息,也不是利率越低越好,底线在于不能给市场留下“高息”的印象标签。,口碑,指的是要注重与用户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,用户既然很难通过产品本身产生情感上的好感,便需要运营部门下更大的功夫,通过运营来强化用户的情感纽带。,快,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,快的背后,便是灵活性和执行力。,为何这“生态低息口碑快”的七字诀会有效呢?,之所以强调生态,是因为单就消费金融产品本身,已无太多进化的空间,要想差异化,唯有改变产品形态。就像当年苹果打败诺基亚,不在于苹果造出了更好的通话手机,而是造出了“能打电话的互联网终端”,此“手机”已非彼“手机”,产品形态有了本质变化。,同样,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虽然有很多槽点,但从产品本身看,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产品,唯有打造具有消费金融功能的一体化服务生态,才能在本质上实现差异化。,从这个意义上,电商平台将消费金融内嵌于购物场景,便可视作一种生态化探索,也正是靠着这种生态化竞争,取得了快速的发展。未来,可沿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,而不仅仅局限于场景。,低息的重要性不必讲了,费率是消费金融产品最核心的用户体验。,强调口碑,不仅在于口碑是免费的广告,更在于,没有口碑,花钱的广告没有杠杆介入,也会效果寥寥,因为任何一项营销计划都必须依赖一些持续发生的连锁反应——也就是口碑,来实现所谓杠杆效应。,强调快,则在于消费金融在某些角度看已成红海,参与机构太多,任何新模式、新创意都会被人快速模仿,不得不快,且要持续地快。否则,便不可能持续地领先。,就目前行业现状来看,以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为代表,在生态打造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,而其他消费金融产品,仍未有建立生态的意识,更多地是在单打独斗。而对于低息、口碑和快,真正付诸实践的企业还不多。所以,现在行动,恰逢其时。,